>

石油巨头壳牌折桂世界500强

石油巨头壳牌折桂世界500强


《财富》杂志本周公布了2012年世界500强排名,荷兰皇家壳牌集团(ROYAL DUTCH SHELL)由去年的第二位跃居榜首,该公司2011年营业额达4845亿美元,利润为309亿美元。截至11日收盘,壳牌在英国伦敦和荷兰阿姆斯特丹上市的股票价格分别上涨0.32%1%

最受欢迎的雇主

荷兰咨询机构Intelligence Group本周发布的2011年度荷兰劳动力市场行为报告显示,壳牌被雇员投票评为最受欢迎的雇主。

总部位于荷兰海牙的壳牌集团1907年由英国壳牌运输和贸易有限公司与荷兰皇家石油公司合并组成。其中,荷兰皇家石油控股60%,英国壳牌持股40%,荷兰皇家石油最大的股东是荷兰王室投资公司。成立百余年来,壳牌逐渐成为世界主要的国际石油公司之一,石油、能源、化工和太阳能领域的领头羊,业务遍及全球约140个国家和地区,全球雇员人数约10万人。壳牌拥有五大核心业务,即勘探和生产、天然气及电力、煤气化、化工和可再生能源。

目前,壳牌是以市值计欧洲最大的石油公司、世界第二大石油公司。据该公司2012年一季报,当季壳牌净利润同比增长11%76.6亿美元,除去一次性项目后的利润为72.7亿美元,显著超出分析师预期的67亿美元。

拓展中国市场

壳牌在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运营业务,对新兴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的重视与日俱增。壳牌6月时宣布,为加强在中国区的技术服务和研发能力,壳牌项目与技术业务在中国正式启动,壳牌全球润滑油技术中心之一未来将在上海设立。这意味着,包括石油天然气开发和液化天然气的上游业务、油品和化工的下游业务以及技术部门在内的壳牌全部核心业务都已进入中国市场。

追述历史,壳牌进入中国已超百年,最初主要提供照明用煤油。1894年,壳牌运输贸易有限公司的始创人马科·森默和森姆·森默兄弟便将煤油贩入中国,并在中国香港、上海、广州和厦门等地建立油库。同年,荷兰皇家石油开始将“Crown”牌煤油输入中国,当时这一品牌在中国内地被称为僧帽牌,在中国香港被称宝盖牌。

100多年后,在中国大陆已有约700家壳牌品牌或合资品牌加油站提供燃油产品和服务。这与近年中国汽车市场迅猛发展密不可分。作为世界汽车市场新贵,中国已然成为能源巨头全球战略的重要一环。据统计,2011年,中国超豪华品牌轿车进口量同比增幅达115.8%

壳牌华北石油集团董事长白智生表示,面对快速到来的汽车社会,中国油品市场将更趋成熟。壳牌华北石油集团计划,到2015年集团在中国市场将拥有500个加油站,实现年销售收入200亿元。

壳牌统一(北京)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翠薇称,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润滑油市场,与全球第一大市场北美市场的差距已非常小。“在中国市场,可用相对较低的成本生产品质相当好的产品,因此壳牌的成本压力很大,行业竞争也很激烈,这些挑战反而激发了壳牌对中国市场的兴趣和热情。”

目前,壳牌正与本土合作伙伴携手开发中国的致密气和煤层气资源。近期,壳牌与中国石油签署了合约,共同在四川盆地的富顺—永川区块勘探、开发和生产页岩气资源。

批评声不断

作为一家油品开发和供应商,壳牌在百年历史中因环保问题饱受批评。据路透社报道,根据美国政府7月初公布的2012年至2017年五年钻探计划,由于担心运营开采可能对北极环境造成影响,未来石油公司将可在墨西哥湾更大范围内进行钻探,但在北极的开采许可则将受限。不过今年稍早,美国政府已允许壳牌在北极的博福特和楚科奇海的阿拉斯加近海平台进行钻井的最后阶段,遭到环保人士的强烈反对。

2010年墨西哥湾石油泄漏事件后,“漏油”二字频频进入媒体视线,石油公司漏油对生态环境的严重影响引起全球高度重视。20118月,壳牌再陷“漏油门”。壳牌位于英国北海地区的“塘鹅1号”钻井平台突发事故,导致与之相连的一条海底输油管破裂。事发后,壳牌发表声明称,已有大约216吨原油流入大海。但据英国能源与气候变化部估计,当时泄漏在海中的原油超过500吨。英国媒体将“塘鹅1号”事件称为英国北海近10年来最严重的漏油事件,媒体和环保组织对壳牌的批评一时间铺天盖地。

事实上,壳牌漏油事件早有先例。去年,壳牌首次承认对2008年发生在尼日利亚尼日尔河三角洲的两起漏油事件负责,预计壳牌可能将赔付当地居民4.1亿美元。而早在15年前,绿色和平组织曾占领壳牌在北海设得兰群岛的一处废弃石油平台,并与该公司进行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海战”。这一事件虽颇具争议,但仍被称为“20世纪最成功的环保战争”,壳牌则买了个天价环保教训。

壳牌的上述平台始建于1970年,到上世纪90年代渐趋废弃。壳牌1995年宣称,计划将其沉入海底,并称此举不会对海洋产生任何影响。绿色和平组织科学家则认为,壳牌在处理平台的分析报告中存在漏洞,掩盖了不良后果,低估了污染物的毒性。双方对峙持续了整整两天,在激烈的舆论冲突中,欧洲各大媒体都将壳牌称为“对环境不负责任的公司”。欧洲爆发大规模游行,导致壳牌形象严重受损,几百万消费者抵制壳牌产品,该公司在德国的销售额当年锐减50%

最终,壳牌被迫放弃原处理计划,花重金将废弃平台拖回挪威。戏剧性的是,3个月后,绿色和平组织承认其“错误估计了平台的储油数量。”事实上,由于成为环保组织的众矢之的,壳牌在此方面付出的代价远超全球其他石油公司,为环保交足了“学费”。

<


关于我们 | 服务网络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留言反馈 | 成功案例

客服电话:4006 010 661  总机:010-83277111  传真:010-83277011  服务时间:周一至周五 8:30 - 17:00   外网邮箱:

Copyright 2016 北京金马甲产权网络交易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1077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668号